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2025年科研项目申报公告

2025年04月08日

截止日期:2025/06/20 23:59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2025年科研项目申报指南》经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学术委员会同意,即日公开发布,并开始受理项目申报。现将项目申报工作的相关事宜公告如下:

 

指导思想

202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 “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列为年度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 数字人文”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耦合体,既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核心动能,也是实现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其前沿领域聚焦AIGC、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治理创新、知识服务转型等场景的深度应用,以数智技术驱动文化生产与传播为主线,着重探索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的共生关系。申报项目应围绕四川省“文化强省” 建设目标,深化数字人文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重点解决文化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伦理、价值传播、产业升级等关键问题,为推动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应立足数字人文发展趋势,既要关注技术创新对文化形态的重塑作用,更要注重人文精神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重点突破数字化文明实践、精神共同富裕、数字叙事创新等核心领域,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为全国数字文化发展提供 “四川方案”,助力我国在数字文明时代的文化创新。

 

选题方向

本年度项目聚焦“数字人文”前沿领域,围绕数智技术驱动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核心命题,设置以下五大研究方向。申报者需在对应框架内自主设计课题:

(一)媒介化治理与数字化文明实践

聚焦AIGC、大数据等技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舆情治理、国际传播效能评估等场景的深度应用,研究数智驱动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与伦理框架。

(二)文博数字化赋能精神共同富裕

推动三星堆文物活化阐释、藏羌彝非遗数字化保护、红色文化沉浸式叙事等实践,构建“技术修复-数字展演-价值传播”的全链条研究体系。

(三)数字叙事创新与文化记忆重构

基于AI、XR、元宇宙技术探索科幻创作与科幻IP跨媒介开发、巴蜀文化与非遗的虚实共生数字化传播路径,揭示数智驱动交互叙事的文化记忆保存机制。

(四)人机协同创作与传媒业态变革

研究AIGC技术对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多模态内容版权智能确权、传媒从业者数字素养重构的深层影响,构建“技术渗透-伦理规制-产业升级”的智媒时代发展模式。

(五)智慧阅读生态与知识服务转型

推进全民阅读场景智能化、城乡数字阅读服务体系适老化/儿童友好改造、大学生和青少年AI阅读行为引导,探索智能鸿沟弥合的普惠性实践路径。

 

申报范围条件

本年度项目设有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申请人应围绕指南所列研究方向,根据自身研究专长及研究基础、资源优势等自行拟定具体题目。同时,基地也鼓励申报有特色的自选课题,着力支持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课题申报。

其中重点项目研究时间为1-2年,资助额度1.5—2万元,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一般项目研究时间为1年,资助额度为0.6—1万元,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者具有硕士学位,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

凡有省教育厅及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尚未结题者不得申报。

 

项目结题要求

项目最终成果可为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在出版发表时均需注明“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2025年度项目资助”。

重点项目成果除结题报告外,还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专著1部(专著类成果可申请结项后再出版);(2)SCI/SSCI/CSSCI论文1篇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3)研究成果被省级及省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被省级及省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须提供具体的采纳意见,并加盖部门公章;(4)研究成果被省社科联《重要成果专报》刊用。

一般项目成果除结题报告外,至少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或在其他公开刊物正式发表论文2篇。

 

申报受理时间

本基地2025年度申报受理时间从即日起至2025年6月20日止(以收到申报书和论证活页电子文档为准)。申报单位须于截止日期前将审查合格的申报书和论证活页1式3份、电子文档(邮件发送)和项目负责人详细联系方式报送本中心,逾期不再受理,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须对项目申报进行资格审查并签署意见。


电子科大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联系方式

基地联系方式

联系人:何老师 张老师

联系电话:18842497296、028-61831163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中心3楼C304

邮编:611731   

邮箱:cdcm@uestc.edu.cn

Title